首页 > 名企名牌 >  正文

推动制造业迈上“云端”

2020-07-24 16:24:47 来源:人民网 字号:
 近年来,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方兴未艾,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正在形成。不久前在河北采访时,某模具厂负责人告诉笔者,该企业上“云”后,实现了设备、物料和人的连接,省下了数十万元管理成本,更通过合理精准安排,产能也提升了近1/3。

  制造业要升级,数字化改造是重要途径。数据显示,我国制造业中90%以上的是中小企业,超过55%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设备数字化改造。由此可见,工业互联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。然而,一些企业明明有数字化改造需求,却不敢、不愿、不会上“云”,需要引起重视。比如,不少制造业企业利润不高,搭建一些工业互联网系统,前期投入比较大、周期长,如何降低投资成本、分散投资风险?河北这家模具厂虽然抓住了上“云”的趋势,但之前也有顾虑:模具是接单式生产模式,小批量多品种,不清楚能不能上“云”、上什么样的“云”。就在企业观望犹豫时,当地政府主动帮助对接了云平台服务商,并通过给予补贴等方式,鼓励企业迈出了上“云”的第一步。

  其实,无论是向纵深推进的工业化进程,还是扑面而来的工业互联网大潮,没有谁能够坐享其成。要跟进时代脉搏、抓住信息化机遇,企业管理者必须及时转变思路,未雨绸缪为转型打好基础;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践行新发展理念,加强政策引导,强化政务服务,拿出激励举措撬动转型升级。2018年以来,我国实施了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在已有成绩基础上,推进工业互联网更广泛、更深入落地,有必要进一步梳理出市场需求,明确产业方向,找准应用场景,加强示范试点。过往的经验启示我们,在新兴行业发展初期,一些前期投入或许并不能马上转化为直接收益,却可以激活一池春水,逐渐带来更深刻、更广泛的变化。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帮助单个企业提质增效,更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,从而提高制造业竞争力。

  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,打通技术梗阻是根本。数据和数据背后的技术支撑,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资源。制造业涉及的生产设备多,业务链条长,仅一台电机就可能涉及上千个数据点,技术复杂性超乎想象。不仅如此,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,各平台、各企业的数据常常不联通,难以形成协同效应。即使在同一个企业,生产管理、销售采购、客户管理系统也经常不联通。企业将数据放到云端平台上,对安全性也存在忧虑。目前,真正意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刚刚起步不久,面对多元多样的企业上“云”需求,储备技术实力、匹配相应人才还有待时日。创新探索成熟模式,深度挖掘数据信息,搭建合作共建机制,才能夯实工业互联网的地基。

 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,也是网络大国,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是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经之路。让更多企业敢于迈上“云端”,善于借助智能化、数字化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,才能推出高质量产品,开拓更广阔市场。未来,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发展,工厂将更“聪明”,工人将更“省力”,企业将更“强健”。

版权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为“盐城新闻网”或“盐阜大众报”“盐城晚报”“东方生活报老爸老妈”各类新闻﹑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,均为盐阜大 众报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。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;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。

关注我们

  • 微信

  • 客户端

推荐文章